近期,我开始重新考虑一家企业的管理。
去年,我写了一篇《一家企业的CEO该做什么?》,说过目的、路径、资源的三段论。
顺着这个思路,我在考虑:目的从哪儿来?怎么样探寻路径?资源如何去投?回头看,猎豹上市以来,一直遭受质疑。
即便收入增长率达到120%到130%,其他人一直觉得大量用户是假的,工具软件没足够壁垒,中国公司国外商业化就没成功过等等。
总之,一句话,你为何就能做到?这种质疑给公司估值打了大大的优惠。
当然,猎豹已经涨到40多亿美金,最高超越50亿美金,移动收入超越PC,七成来自国外。
在PC为主业的中国公司中,猎豹算是转型最快的公司之一。
反过来考虑:我当时为何会选择这条路?这条道路又是以什么样的办法映射下来?现象即规律。
当某个现象发生时,肯定有某种规律。
CEO需要要透过现象看规律。
千万不要觉得这家伙就是运势好,富二代,会推广。
假如简单如此看问题,比较容易变成一个批判者,而不是创业人士。
其他人强了,肯定代表某种规律。
有时大家总结为运势,本质是由于抽象不出规律,只好说是运势。
一家公司从刚开始,就该了解想成为何样的公司,并且了解该如何做。
对一个创业人士来讲,最开始并未必了解,但可以通过提取规律,不断加大这种策略的思维。
姑且称之为,一个CEO的策略修养。
问题来了,什么是策略?前两天,大家请专家给猎豹做诊断,最后结论还是一家创业公司。
当时填了一个公式:企业的好坏=策略*实行。
没错,这个说法在工业年代比较要紧。
几万人的大公司,组织一旦脱节,策略就推行不了。
但也有一个问题,它会把策略方向与实行力放在同一个维度考虑。
但策略和实行力同样要紧吗?答案是不同。
一旦你觉得同样要紧,创业人士就会想花时间在实行力。
由于绝大部分创业人士就是实行力超强,于是在实行力上,就会花愈加多的时间。
但非常快,他们又开始在方向的选择上犯迷糊了。
最可怕的是,他可能在一个不正确的方向花了太多精力。
苹果前CEO斯卡利提了一个词叫(zoom in)抽象和(zoom out )聚焦,前者指从策略高度看整个行业方向,后者指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。
既能看大局,又能沉下去。
世界少有把这二者完美统一的人。
创业要解决的,就是开放性的环境下,找到方向。
这方面,美国公司强不少。
由于美国的教育背景鼓励个人开放性考虑,而大家从小做的就是封闭型题目。
题目答对,选择就好。
开放性和封闭性对人的思维训练,不可同语。
前者强于方向,后者强于实行。
而今天的大环境,实行已经被觉得非常重要的首要条件下,方向反而成为大家最缺的一环。
我并非说,实行无关紧要。
实行只不过基本功。
在实行尤为重要的首要条件下,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,这是一件更要紧的事情。
美国公司真的是靠实行取胜的吗?未必。
以中国公司视角看,不少美国企业的实行力非常糟糕。
譬如英特尔创造了内存芯片,当日本公司进入这个范围时,他们发现做不过,只好舍弃,重新探寻了一个CPU,在一个新的CPU方向上,变成了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。
美国公司最牛在于:它打造了非常不错的视线,在这种视线下,打下从0到1的基础,然后用更好的方向,弥补实行力的不足。
当然,同一个方向,策略差不多的状况,只能靠实行取胜,譬如制造业、家用电器汽车。
策略拟定的重要程度远远远远大于实行。
大家需要有如此的认知:考虑整个方向和商业模式的要紧度,远远大于实行的要紧度。
我一个人早年创业时,对这个点的考虑就太少。
譬如开个大会,做PPT,为新公司寻址,做起来又比较容易,天天看上去都非常忙,时间瞬间就没了。
为了公司,认真努力,不睡觉,出生入死,满心自豪感,连自己都感动了,但在策略考虑上,乏善可陈。
策略这东西确实太虚,困难想了解,脑海里沙盘推演自然就少。
太少之后,整个公司容易被实行,带进一个自己都不了解的方向。
你原本以为自己在干什么,结果发现实质做的另一回事。
前不久,我读完《三体》,这种感触更甚。
《三体》几乎帮我打造了一个更高维度的世界观和科学观。
由于你忽然意识到,这个世界不是线性进步,而是一个接一个,一格一格,不停向上跳高。
火创造的时候,世界跳了一格;原子能创造的时候,世界又跳了一格。
在高纬度的三体人眼里,钻木取火和航天发动机没本质不同,都在同一个维度。
就像他们对人类说的那句:你们都是虫子。
所以,这一年我深切的领会:要花时间,把一个事情想了解,站在一个更高的纬度看问题。
我总结为升维考虑,降维打击。
比其他人更高的维度想了解方向,实行的时候比其他人更凶狠。
我一直觉得,小米开打的时候,就是一场必赢的战争。
市场容量,打法,切入点,雷总都想得非常了解。
小米一上来就是做多大的问题。
小米手机出来时,手机厂家都笑了。
他们觉得雷总没做过手机,没经验。
但事实上,雷总早已经在更高的维度想了解了。
一出手,几乎是居高临下的打击。
回到起初的问题:到底什么是策略?我重新修改了那个公式,我觉得,策略=(方向*10)*实行力。
一家企业的方向或选择,还要再乘以10倍,最后用强悍的实行力,在足够多的时间,变成想了解的策略。
需要特别强调的是:实行力也是策略的一部分,好的策略,不依靠于好的实行力。
创业时常有一种错觉,靠实行力就能取胜。
几个哥们非常努力,大伙非常有经验,最厉害的人,一定没问题。
这个话其实是错的。
你绝对不是最好的人或最有经验的人。
假如相同范围大公司跟你角逐,它有更强的资源招到比你更好的人。
大家当时创业做安全,算是整个行业足够有经验了。
那个时候,360蒸蒸日上,上市后飞速成长,行业里最好的人都能拿到。
你发一个版本,它一两分钟内就出一个新版本。
还找最好设计职员,用最多的宣传资源,再向所有些用户广播说,它是最早做的。
它把全国人都叫醒了,而你只不过在一个小山头,叫了一下而已。
遇见这种黑白颠倒的事情,你基本无计可施。
实行力好,也变得不堪一击。
所以,必须要想了解实行力到底是什么?有时,大家大言不惭,说巨头不看重,想不到,不这么干。
假如你把企业的创业,打造在人家想不到的基础上,那太难了。
万一人家想到呢。
你如何证明他可能想不到。
当时大家做毒霸,几乎集全企业的力量,但就是追不上去。
实行力比不过,只能不停革新。
你做一个,他抄一个,还比你更好。
后来我想了解了:在PC,特别对手视线范围之内的任何安全革新,你都是打不过的,反而变相成为其他人的商品经理。
一个公司在它核心范围的策略动员能力,远远超越你的想象。
大家一直感觉自己在大公司面前崛起了。
你要想大公司真的笨吗?还是他们没用真的的实行力打你,或者那只不过一个边缘的旁支业务?这类都要想了解。
策略考虑,不可以只不过虚无的想。
要结合实行力、团队能力、你的地方、确切打法等等。
想了解之后,开启一场战役,才能胜券在握。
我一直觉得,带领普通部队也能打胜仗的才是名将。
出色的策略是在开战之前,就有七分胜算。
创业人士一般喜欢讲一个大的将来。
这个大将来总是脱离实行。
不要以为小米就是找到一堆牛逼合作伙伴就成功了。
小米做事前就想了解了策略。
《参与感》里说过,小米的一张海报都要反复修改无数次。
由于这张海报要发布给几千万用户,那这张海报就是策略的一部分。
假如海报做得非常差,所有东西都卡住了。
那样,你有没能力把这张海报做得更具穿透性?假如没能力,这件事就不可以做,就不是好策略。
好策略,就是它能做下去。
把实行力当作策略的一部分,把重点性的实行点,作为策略范畴考虑进来,也是CEO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点。
那样,怎么样才能拟定一个好策略?我汇总了一个策略三部曲:预测-破局点-All in。
预测就是想方向,探寻破局点就是找重点,All in就是资源全投入。
每个环节都需要细细展开。
先说策略第一步:预测预测就是找到大风口,做开心的猪。
假如你可以判断了解这件事情的时候,你就成功了99%。
坚信这类大道理是非常难的。
雷总做小米非常成功。
其中非常重要一点,他一直总结,40岁之前相信人定胜天,总感觉自己最强;40岁之后领悟到,找到大风口非常重要。
预测变得更要紧。
它意味着对大家过去同意的整套教育和办法论的一种颠覆。
它反过来讲明了,努力未必成功。
过去,大家只不过苦哈哈干活,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,一去美国才发现,美国人工作那样悠闲,世界不少创造却都是他们干的。
其实,本质上是由于大家的思维体系没预测这一点。
我首次见雷总,他就问我,如何为三到五年做一个判断?当时我不了解。
后来,我就想如何通过三到五年在行业上打造一个格局,然后再用这个思路反推今天该做什么。
这方面我想的还是不够。
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,我感慨不少。
我感觉,阿里巴巴上市最成功的不是马云,而是孙正义,一夜之间成为日本首富。
这所有,无非就是在那个时间,他做了一个预测电商有前景,马云非常牛,中国非常厉害。
三个点合在一块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决定。
雅虎投资阿里巴巴也是一样。
当年投了十亿美金,所有人都觉得疯了一样的决定。
说杨致远太傻,马云太能忽悠,几乎所有人都这么感觉。
但杨致远就是做了这么一个决定。
当然,预测也未必都能成功。
大家还是要多花时间想想,我们的预测有多要紧。
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改变。
具体到如何做预测,我觉得有三点:第一点是穿过将来看目前。
找到一条正确的路,如何走都是对的;而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,竭尽全力都不可以。
有时候,大家需要站到一个更大的高度回看目前,用预测在大方向上的明确,去很大地缓解你在实行方面的依靠。
第二点是不断仰视,空杯学习,相信现象即规律。
不要看到其他人强了,就感觉这个没什么了不起,那个也没什么了不起。
要考虑,滴滴为何成长那样快,O2O意味着什么,为何这么热,自己可以找到什么样的机会?大家当时做猎豹,在极困难的状况下找到了国际化这个点。
就是由于大家发现,在谷歌工具排名推荐上发现没美国公司做的工具应用,而且工具应用的下载量是社交类的一半。
两款排名靠前的工具应用,居然都是来自中国的技术员。
现象即规律。
我就在想,我有2000人,他们只有一个人,假如竭尽全力,还不可以做到第一?下面,大家就开始在这个机会点全力投入。
第三点是侦察兵模式,不断试错,用资源换机会。
早期创业人士唯一核心的资源就是时间资源,就是不断试错。
口袋购物的王珂,做微店,一个礼拜就上线,不停测试,小步快跑。
小步快跑的核心是什么?就是不停打怪,不断获得经验值。
创业就是不断打怪的过程。
假如憋一年才发布,人家早起来了。
当公司到肯定规模,再派一些侦察兵,做一些方向性的小组化尝试。
Clean Master这款商品就是一个四人小团队发现的。
预测更不是天马行空。
它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。
一个预测出来后,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判断它,修正它,健全它。
我汇总了三条预测的准则:第一个准则:创造新市场,不要在过去的市场纠缠。
假如目前让我重新走一次,两年前就不做PC了,直接杀入移动。
我相信两年后的猎豹,移动会更强。
如此的例子不少。
我去台湾拜访过趋势,他们有好多产品开发职员都往企业市场送。
消费市场不了解如何做,企业市场又是他们最好的收入来源,于是他们就不停地派精锐加大。
从收入角度来讲,他们每年财报增长10%-20%,看着各方面都非常不错。
但从一个大的方向来讲,趋势在过去市场投入太多,最后变成了一家传统的公司。
当你不断进入过去的市场,跟过去的市场巨头做斗争时,就会在原来的市场,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。
这场战役,短则两三年,长则四五年。
进更不是,退更不是,陷入泥潭,极其痛苦。
所以,那年360宣布做PC搜索的时候,大家就非常高兴。
由于360进入搜索,两三年内,这个市场,一定拿不下。
事实上,受PC搜索的掣肘,360也错失了移动的先机。
结果UC做了神马搜索。
搜狗借用微信打开手机端搜索。
一步慢,就步步慢。
第二个准则:边缘切入,探寻垂直市场第一,甚至垄断。
不要去找角逐对手最重要的点打,总坚信自己是战神,最后都会死得非常惨。
必须要追求一个垂直市场的第一。
第一有多么要紧呢?第一是心理上的要紧。
大家做国外,常常遭到质疑,投资人见面都问,中国公司行得通吗?你如何证明可以做好?事实上,我没法证明。
但我了解,只须国外做到第一,不管如何,一提这事,就非常鲜明。
由于只有第一才会让人记住。
目前已经不是韦尔奇年代的数一数二法则。
这个年代就是数一法则。
变成第一后,就能从第一的地方真的往下切。
举例。
大伙都感觉Clean Master非常小,去年1月份,大家用Clean Master推了一款安全APP,仅仅一年下载过亿。
过去的18个月期间,月度活跃已涨到1亿,飞快。
这说明了什么?就是由于你有了第一,才能轻松创造第二。
第三个准则:不仰攻,不依靠实行力。
我做Clean Master国际化的时候,过去反推过,假如360实力比我强不少倍,这场仗能赢吗?答案是一定的。
由于我几乎把所有高管、人力、资源全部倾斜。
公司从上到下,在清理这个点,来回横切。
这种态势,对手没法比。
我也总结过,360安全卫士为何能成功?其实作为商品经理,当时能做起来,有非常大的偶然原因。
虽然你的能力、实行力都非常强,做这款商品也非常有感觉,但非常重要是的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,与江民、瑞星等杀毒软件不思进取,没在这个范围投入精力。
以上原因最后形成一个扭力,促成了360安全卫士的成功。
后来,当我碰到美图秀秀之后,我就崩溃了。
光有实行,也不够啊。
一会儿双眼大一下,皮肤白一下,我也不会啊。
所以,等到做clean master的时候,做之前我就想得比较了解了。
这个事情在起步之前,我就想好要把猎豹做成国际版的360。
但,光有预测是不够的。
找到如此的方向之后,如何去切?切,不是排山倒海进入。
如此是进不去的。
或者没那样的资源。
要先找破局点。
在大的方向上找到一个重点的点。
策略第二步:破局点预测之后,就是找到破局点,找到那个一举撬动全局的重点。
今天,整个行业由于资本介入,出现了不少时尚词,譬如布局、闭环等等。
不少创业人士问我,是否先布局?光做硬件不够,要做软件,还要做社区等等。
当你如此考虑的时候,第一就陷入了大公司模式。
你要考虑,与大公司不同何在,破局点在哪。
假如没突进的点,跟其他所有平庸的公司没不同。
大伙都非常平庸,为何你能赢?由于你想赢吗?由于我人挺怎么样?这类都没意义。
所以,要找到那个尖锥一样的破局点。
微信红包就是一个经典案例。
腾讯3000多万的支付用户,持续投入多少年,与阿里巴巴一样的机会,多大的投入都打不动。
后来出来一个微信红包,目前跟阿里的日均用户差不多了。
新年当晚的峰值,几乎超越了阿里双十一。
当时马云写内部邮件说珍珠港偷袭,我觉得不是珍珠港偷袭,而是八旗兵入关。
即便坐拥百万雄兵,也抵不过一个聚焦的点,来回反复的冲击。
我说过,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万里长城。
万里长城听起来雄伟壮观,非常有民族自豪感,但从来没挡住北方异族的毁灭性打击。
由于它太长了,摆太多了,挡不住尖锥来回的刺穿。
这就是破局点有哪些用途。
这个破局点有多要紧呢?从创业人士的角度来讲,这个点就是生死存亡之点。
假如找不到如此的点,你就不可能切进来。
除此之外,破局点必须要配合大方向,配合整个大预测。
由于这是一个单品带体系的年代。
苹果手机就是如此的破局点。
通过手机这个点切下去,整个行业都被改造了。
破局点的探寻,本质上是商品形态的需要。
在商品形态和客户体验上,找到用户为王的那个点,可以把整个行业都掀掉。
工业年代,没生产线,生产不出商品。
那叫生产稀缺。
今天是生产过剩,买家主导的年代。
年代已经完全变了。
当英语老师都可以做手机的时候,这代表大家已经站在全世界的生产能力都能被组织的点上。
即使没行业背景,你只须找到一个点,做好一件小事,就可能改变世界。
再往下说,如此的破局点有哪些特点?我觉得是极简、差异化和自增长。
第一要极其简单。
简单到一句话。
假如一句话都说不了解,这个破局点在策略上就败了。
不久前跟马化腾聊到微信红包,他就给了八个字:移动、社交、金融、游戏。
如此简单的词,能被大众同意,尤为重要。
互联网+年代,选择太多了,用户打开的窗口也太多。
用户唯一需要的就是简单。
譬如Snapchat。
首次用的时候,我就惊呆了。
打开后直接就是一个照相机,简单到直接拍照。
大家做商品,都要去做个+,再加个拍照等等。
就是这5秒的时间,用户的拍照意愿可能就没了。
也是如此简单的点,使得Snapchat形成了强差异化,与Facebook完全区别开了。
这个点有自增长,也非常重要。
大家做Clean Master的时候,那时团队只有几个人,从几千个下载涨到天天下载二三十万;而另一款商品电池大夫已经有了上亿用户。
后来,在庐山会议,我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:把所有资源全部投到Clean Master。
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就是,Clean Master有自增长,而且从商品角度看,它还会持续增长。
虽然两者存量差异非常大,但我要看新增量,要看将来。
当然,有人会说,商品不同。
譬如020,为了满足司机需要,他们自己佯装乘客打车,让司机感觉有用户增长。
尽管这样,它也需要有自增长,有自然传播,假如没这个点,说明没突破。
最后,找到这个破局点将来,不要有任何犹豫,必须要All in。
策略第三步:All in任何时候,资源永远稀缺,特别是精力。
一旦确认这个机会点,不要有任何犹豫。
把所有资源投入到破局点上,特别我们的资源。
想尽所有方法,努力到没有办法。
在前期预测的过程中,无论是小步快跑的侦察兵,还是小组化的侦察兵,或者迅速迭代的侦察兵,非常重要一点就是,要飞速把侦察兵模式切换为十面埋伏,一击即中。
韩信打仗,没那样多名将。
他跟项羽相比,单军作战能力差不少,但最后他用所有些资源,布置了一个十面埋伏。
即使三千名将,也逃不脱。
所有资源的环绕,既为打退角逐对手,也为更快获得经验值。
当时大家做Clean Master,投入了上百个工程师。
有投资者问:大家的壁垒在哪儿?我就说,这个星球非常难找到一个200人的工程师团队,只做一个清理的APP。
所有高管团队全部聚焦在Clean Master这条线。
在APP的每一个点上的投入,都比角逐对手强5到10倍。
此外,Clean Master在谷歌 Play 上的用户评价,每个大家都有专人回复。
无论用户用阿拉伯、日语或英语,都有相应语言回复。
回复将来就会变成建议,立刻改变商品。
后来大家加速商业化。
资源的投入几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大家完全没经验,天天都开例会,对各种商品细节,探寻破局点。
三个月内,回收了一家移动广告公司。
买下他们所有些广告平台,竭尽全力投资源。
这类都是在创业过程中完成的。
一分钱当两分钱花。
虽然创业早期,节省也非常重要,但找到方向后,验证了自增长,投入就要坚决。
有时晚做,就丧失机会;早做,就把公司搞去世了。
微妙和伟大的平衡,就是创业的困难程度。
有时实在不可以了,闭着双眼做,真的赢了,这就是运势。
或者刚好赶上某个机会点,规律使然。
但千万不要空扫。
做侦察的时候,大军按兵不动,做更多的推演。
一旦想了解,就要全力投入。
我汇总了一句话:策略方向要浪费,战术实行要节省。
韩信点兵,多多益善。
说了这么多,预测、破局点、All in的核心是什么呢?就是制造火车头。
信息互联年代的公司,要把它想象成一辆高速列车。
你的本质是做一个最快的火车头。
当火车跑得足够快时,就能一招居高临下,不断地挂更多的车厢。
当业务不断向上长时,又会出现各种纠结痛苦,但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火车头做得足够多,不断淘汰坏的车厢。
策略就是制造最好的火车头,淘汰坏车厢。
CEO的使命就是持续的策略革新。
特别公司飞速壮大时,CEO需要迈好几个坎,从一个专业机能的坎,到带领小团队的坎,再到点面结合的坎。
既要单点突出,又要擅用资源整理。
最重要一点,不断突破我们的心理界限。
假如一直活在我们的世界里,就会把事情想小。
作为CEO,既要有大的格局,又要在非常小的单点足够极致。
既能Zoom in(抽象),又能Zoom out(聚焦)。
两个极端,来回切换。
矛盾统一,完美平衡。
可能,这就是管理的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