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渊普非常有名吗?朋友问李双。
写过几篇文章吧。
李双说。
2014年2月,正在找工作的李双接到了黄渊普的电话。
黄渊普说,自己正在筹办一个关于O2O的网站,感觉李双之前有餐饮市场工作的历程,非常适合。
他特地提到,过两天自己正好要在一个会上做演讲,可以先来听一听。
李双拉着朋友一块去听会。
朋友听的一头雾水,你听懂了吗?我如何什么也没听懂。
李双感觉能听懂个大概。
黄渊普讲的不少都是团购的事情,李双在做餐饮的时候,用过大多数团购网站。
不是你不要人家,都是其他人不要你。
黄渊普说,平民创业,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,光是找人就能难倒不少英雄好汉。
在找到李双之前,黄渊普已经面试了不少人,但他们一听还没有公司,也没钱,就没了下文。
收到李双简历的时候,正好IT龙门阵请黄渊普去演讲,他吸取了前面的教训,就想让李双先去现场听一下,至少不会感觉自己是骗子。
两个人首次见面,约在一家茶楼。
由于李双之前做的就是茶楼,她猜黄渊普是想增加一下好印象。
但黄渊普窝在椅子里,说话的时候喜欢把双手扣在脑后,人黑黑瘦瘦的,如何看也不像个老板。
李双原本没什么兴趣,也已经答应了另一家公司入职。
但当天晚上,黄渊普就给她发了一封offer。
里面写了解了给她的薪水,与工作安排。
第一个工作是一周内在南锣鼓巷附近找一个4500元以内的办公室。
这挺有趣的!李双想。
亿欧网还没成型,三个联合开创者,王彬在念书,张佳伟在深圳,黄渊普去四川出差了。
李双加入了一个没办公室的公司,开始四处找房屋。
在南锣鼓巷附近,4500元能找到哪种房屋?只能是破旧的居民楼。
李双不想去居民楼,最后在南锣鼓巷的一个四合院里,找了一个咖啡店的阁楼。
办公室里什么都没,桌椅都是自己买了动手安装。
李双发现,他的这个老板,力气还不如自己大,灯泡也不会按,连个装椅子都装不好,常常坐着坐着,螺丝就掉了。
夏季非常快就来了,为了省钱他们就买了个二手空调,可能是运势不好,空调隔三差五的就坏,大伙热得嗷嗷叫。
办公室非常快就满了,八九个人在阁楼上挤不开了,他们就把黄渊普给挤到了楼下。
现在,亿欧早已经离开了南锣古巷,先搬到了罗马家园又搬去了时间国际,职员也从四个人变成了一百二十多,而李双也已经成了企业的副总裁。
眼下,亿欧正在推进B轮筹资,已经找好了FA。
黄渊普把亿欧公司定位为产业革新服务平台,并且分成了三个阶段提供相应的服务:
1.0是内容+活动,解决产业革新者的认知;2.0是商品+数据,为产业革新者筛选和提供一流的工具;3.0是人才+资本,从组织层面提供服务。
黄渊普算了一下,每一个阶段大概都得做3年,目前算是刚做完了第一个阶段。
他感觉,到第三个阶段时,亿欧将是一家团队500人、营收6亿元以上的大公司。
远方2017年6月底,亿欧董事会上,黄渊普告诉大伙,他把家搬到上海去了。
决定搬之前,他并没询问投资人的建议。
投资人了解了,也没怎么说。
他们应该能理解我的想法。
黄渊普说,搬到上海后,他还开始训练身体了。
黄渊普内心有一个想法,你不可以一直在一个地方呆着,容易把人呆傻了。
根据他的计划,先去上海呆一年,假如上海的业务做好了,就再去深圳,多几个地方转转。
搬家,携带老婆和1岁的儿子,这个决订做起来并困难的。
老婆刚开始并不想。
感觉,你做事情是否没想通啊,有孩子了啊,得为孩子考虑啊,孩子要上学念书需要安定。
黄渊普花了一些力气说服老婆支持他,他一个人感觉,等孩子长大了,回忆我们的童年,跟着爸爸一块去这里、去那里,应该也非常有趣。
他是一个一直要向更远的地方去的人。
妈妈有时会问他,你如何总是到处跑啊?不论面试还是采访,黄渊普都爱问他们一个问题:你小时候最缺什么?给我们的职员们培训,他也会建议他们在采访的时候问他们这个问题。
小时候缺什么,大了就会玩命的找补什么。
他相信,有的人为此甚至会去花一辈子的时间。
小时候,家还挺有钱的,算是村子里的首富。
但爸爸以赌博为生,到处跑江湖,一外出就是一两个月。
四个男生又喜欢打架,家总时吵吵闹闹的,黄渊普心里没安全感,总想走出去。
从小就一直想走出去,想出去后就不想再回去。
高考考试结束的时候,他心里想,绝对不能读在湖南的学校。
读研究生的时候,他借钱也要去联合国实习。
一直想往老远的地方跑。
为了去联合国实习,他找了不少人借钱,凑了三万块。
有一个学长,比他大几届,当年以湖南5、、全市1、考上清华,黄渊普一直把他当偶像。
黄渊普找他去借钱,但学长不太建议他出去。
劝他:你看,你跑美国去要花这么多钱,值不值的?花个几万块去美国难道不是值得的吗?回国头来看,黄渊普感觉,太值了。
你出去看一下,你会发现你的世界观就变的非常大了。
我感觉如果将来去太空看看地球,这辈子就真值了。
黄渊普搬去上海,还有一个缘由,亿欧在上海工作,与北京和深圳比起来,没那样出色。
亿欧在北京有一百多人,但上海只有十个人。
早期合作伙伴管理人都不想离开北京,黄渊普想了想,干脆自己去得了。
但,总部毕竟在北京,开创者跑到上海了,同事们心里又难免有建议,你如此是否不管理公司了。
但,换一个角度,黄渊普感觉,长三角、珠三角才是中国经济期望的所在,从发展市场来讲,他更想把上海的规模和收入做大起来。
有时候,不少事情,都非常有意思,生活也是一样,不论这个决策是对是错,都会有不少人会是反对。
小山坡 创办亿欧之前,黄渊普在美团待过一个月。
在艾瑞做剖析师,与在品途网做合作伙伴的时候,黄渊普写过不少关于团购的文章,也没少批评过美团。
2013年底,在王兴的授意下,王慧文携带沈鹏搞了商品革新部。
王慧文四处挖人,得知黄渊普离开品途了,约他吃饭。
王慧文每次都是约在晚上十二点,聊行业,期望他能过去做行业研究。
吃了三次饭,黄渊普决定加入美团。
在美团,黄渊普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各种剖析,剖析海外的Groupon,剖析国内的饿了么、到家美食汇。
呆了一个月,黄渊普想走。
我在品途做出一些东西,行业又一些知名度了。
但他不叫你出去演讲,我以为可以同意,结果发现,愈加累。
黄渊普提出离职。
王慧文对他说,你是上了一个小山坡,不舍得下来了。
这个小山坡,就是被关注,有点知名度。
黄渊普不不承认这一点。
他感觉,创业人士,到了肯定的高度,钱就不是唯一的追求了。
非常大一部分人,更想要勋章,要社会的认同。
陈欧,为何去做充电宝,就是想要做出点事情的,让大伙感觉他非常牛。
黄渊普看自己,小时候的心愿有两个,除去走出去就是被关注。
兄弟四个,他排名老三,父母疼弟弟爱哥哥,黄渊普和二哥夹在中间,感觉不受爸爸妈妈的看重。
后来,二哥去广东工作,一去五六年都不回家。
黄渊普内心不服输,总喜欢把事情扭转成自己想要的局面。
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看重,他好好学习,心里想,成绩好了就会遭到关注。
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,以前家大哥说了算,目前爸爸妈妈更想听他的。
研究生毕业前,黄渊普去艾瑞实习,转正答辩时,他指着投在墙上的PPT中的照片,对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说,我期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。
他们,是当时在微博上已小有知名度的钱皓、鲁振旺等剖析师。
拿到艾瑞剖析师名片的第一天,黄渊普就在微博上提交了加V申请。
他(王慧文)说我是不舍得小山坡,我还想把这个山坡爬的更高中一年级点。
黄渊普说。
黄渊普重视我们的名声,也在乎职员的。
刚创业的时候,他跟另一家媒体的开创者一块聊天,他们给了他两个建议,第一,职员要跟商业切割,第二就是让职员用笔名。
用笔名,不少人就不了解他们,团队就能保持稳定。
但黄渊普还是决定推我们的职员。
他在公司内部提了两个需要,第一要用真实的头像,第二要用真实的名字,要不就别来了。
投资人说他:你如此,人容易被挖,成名了也容易去单干。
黄渊普也了解这一点,但他想了想,假如某个职员在亿欧干了四五年还没知名度,那不更可怕了吗?到时候是开除他,还是不开除他呢?亿欧果真流动了一些人。
去年底,亿欧合作伙伴郭广代理车来车往担任CMO,薪水是亿欧的七八倍。
公司发了那样多文章,最后收获了作者一个人。
合作伙伴走了,又携带那样多资源,作为开创者,心里难免有的难受。
但黄渊普算一算,还是值得的,车来车往后续跟亿欧也有合作。
我在品途当合作伙伴的时候受过委屈嘛,所以我了解,不可以让合作伙伴委屈。
你就算自己承受一点委屈嘛。
黄渊普说。
但他又开玩笑一样的加了一句:但不少企业的青年,不少事理解不了,他们感觉这是正常的,你看哪家企业的合作伙伴走了,发文章,一堆的人都在转,都不考虑开创者的感受。
元气 虽然在美团只呆了一个月,但还是近距离的领会了王慧文做事的风格,黄渊普感觉收获颇丰。
晚上开会,月度述职,每一个商品经理一上来,下面的人都是极为苛刻。
就像故意叫你下不来台的似的,常常就吵起来了。
但,会开完了,大伙关系都还特别好,黄渊普就感觉这个团队非常牛。
王慧文喜欢跟团队讲元气。
有一次,美团开除去一个人,70多分的人。
大伙都非常奇怪,为何留下一个60多分的人,却开除一个70多分的。
王慧文就跟大伙剖析,你看这个人在上个公司也是70分,到我这边也是70分,就是说他没进步。
这个虽然是60分,但上次他不到60分。
一个是往下的,一个是往上的,当然要留下往上走的。
黄渊普自己琢磨琢磨,感觉王慧文剖析的非常有道理。
人和人有什么区别在哪儿,就是元气。
有的人刚开始他干什么事情都会非常顺手,但三个月后,你会发现没进步,这种人就危险了,你要把开除掉。
这个人矮一点,但你发现他是一直往上的,这种人要留下。
这个东西真的是太强了,你会发目前百度外卖和饿了么有不少往上爬的人都被他挖过来了。
到了自己做亿欧的时候,黄渊普就把元气这一套用了过来。
黄渊普的同学大都在外交部,相比起来,即便亿欧做到一百多人的公司了,也谈不上多好。
但,亿欧早期的职员都比较草根,相比他们的同学来讲,可能已经是干得最好的了。
问题就在这里了,精英意识不够!黄渊普说。
这三年,他一直教会大伙要有精英意识,但还不够,人还是要有对比的。
所以,目前再招新的合作伙伴,就开始往大公司里找。
最可怕的就是,不了解自己不了解。
黄渊普说亿欧的同事,大多数不是不够勤奋,是没想象到大公司应该是什么样子。
我每天鞭策他们,但他们没见过,他们的世界观应该更大一点。
亿欧联合开创者王彬在亿欧之前也曾做过一个团购网站,有一天他跟黄渊普感慨,渊普,我发现咱们目前这个才叫创业,我以前那就是小打小闹。
为了让团队成长更快,黄渊普干脆就放开了,让合作伙伴自己管理自己。
公司如何赚钱,企业的档案如何做,都是合作伙伴携带做,甚至连企业的财务也完全放开了,交给李双去做。
我不怕失去控制,我跑上海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个。
黄渊普说,他们都非常勤奋,没成长的主要原因就是没亲自去操办一些事情,只须自己相信的他们的人品,其他人申请一些预算之类的事情,就是李双说了算。
假如做一个五百人的公司,这类人不成长起来,慢慢就得把我给累去世了。
由于这三年所有些事情都是我的事情,赚钱,找人,全是我的事情,哎呀,累的不可以。
黄渊普目前就是管内容,携带一些内容做专题报道的。
为了加大企业的规范管理,还专门从阿里挖了一个人担任副总裁。
我一个人主动选择把自己架空了。
黄渊普笑着说。
赚钱 做自媒体的时候,找黄渊普写稿的人挺多的。
创业后,他刻意的拒绝以自媒体人的身份出席活动。
2014年上半年,聚美优品上市前夕,陈欧与刘惠璞找了黄渊普在内的三位有知名度的媒体人吃饭,想聘请他们做顾问。
另外两人都答应了,但黄渊普婉拒了。
高榕资本等VC入股的时候,黄渊普还跟投资人约定,未经大股东赞同,不能将亿欧网的股份出售给包含几个巨头在内的15家企业,防止被站队。
亿欧做了三年,黄渊普坦言自己没赚到什么钱。
实话说我是有点文人的感觉。
文人有点文静,在商业世界就是一种病。
也是由于这个缘由,亿欧的商业化驱动晚了点,直到2016年才开始招商务职员。
黄渊普估计今年营收能有三四千万元。
他之前跟团队说好了,不管盈利多少,年底就当奖金发下去。
譬如剩个五百万就给团队发下去,要达成盈利,但没计划赚钱。
之前就是靠投资,烧投资人的钱。
网站上有点收入,但文章网站上资源的东西是从来不卖的。
黄渊普说。
2015年底,一家婚庆O2O公司找到亿欧网,想要合作。
黄渊普先跟他们提了条件:不贬低对手,不虚报数字,不提供负面保护。
合作就这么黄掉了,他们选择了跟另一家网站合作。
黄渊普深思,自己是否太强势了?他去看其他媒体如何签商业合同,但看到里面写着15分钟内为顾客删稿这种条约,又感觉他们没底线。
我对我们的名声看的比什么都要紧。
他说。
黄渊普感觉,剖析师出身,在对趋势的判断上有优势。
在产业或者实体经济转型这块,亿欧在时间点上踩得还很好。
目前,不少机构都想找亿欧做产业基金。
做完家居装修产业峰会后,红星美凯龙就提出想投资亿欧的家居频道。
目前,亿欧分了家居、汽车、金融、黑科技等15个频道,黄渊普感觉,将来每一个频道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筹资。
搞至今,你会发现,不少都是产业基金在驱动的。
黄渊普看自己,商业的事情确实不够善于,赚钱不可以,但找投资人要钱也还是可以的。
三轮投资,投资人都是只见黄渊普一个人,不看团队就定下了。
每次见投资人,他都会跟他们说了解:你钱进去之后,我的规模、我的收入规模会扩大几倍。
我把三年前的商业计划书都给他们看,假如对标看,结果都是超额计划书的,这个就能证明。
亿欧的天使投资人陈中说,当年投亿欧就是为了支持朋友创业,但三年下来,发现黄渊普成长了不少,格局变大了,理想变大了。
以前可能只看得见媒体,目前也了解外延拓展了。
之前清华启迪,来亿欧尽调一家同行,调查完了,对亿欧反而更有兴趣。
迭代 不少人问黄渊普:大伙都说O2O去世了不少,你们如何还活着?亿欧,最早取自移动O2O。
黄渊普刚开始也不了解什么叫O2O,2012年千团大战蓬勃发展,李开复说,团购是O2O的冰山一角,O2O是下一个万亿市场。
既然开复老师都这么说了,黄渊普就决定去研究O2O。
花了6个月时间,采访过几十家企业,他拿出了《2011-2012中国当地生活服务O2O市场研究报告》,后来又做了《2012-2013年中国餐饮市场O2O进步报告》。
亿欧赶上了一个风口。
2014年到2015年,各种上门服务犹如雨后春笋,但也如雨后凋花。
黄渊普觉得,O2O不止是上门服务,大部分人把它看得狭隘了。
亿欧关注的行业,也不只局限于上门服务。
目前你去问问AI的创业人士,大家都了解大家的。
黄渊普说,亿欧的AI的报告已经写完了。
今日头条之前的报告也是引用的亿欧报告里的一些资料。
除去采编,亿欧的业务也愈加多样化,成立了一个十多个人的团队做短视频,找来了以前艾瑞的同事来做研究院。
后来做的这类事情,比较重视商业和盈利能力,不需要养活自己,但要通过自己造血把团队扩大。
黄渊普说,亿欧智库的剖析师明年计划超越40人,视频也是三十号人。
任何东西是靠商业驱动才能驱动起来,假如它可以赚钱投入到生产里面,这个团队就能源源持续的滚动起来。
2017年4月7日,亿欧网搞了一场活动,一个大会场分成了两半,一半是二手车,一半是家居装修。
两边都是六七百人,都是收费的,门票就收了几十万元。
做线下活动,他们刚开始想得特别简单。
一直在北京呆着也没意思,多去其他城市办办活动,等于出差旅游。
活动刚开始是都不收费的,2014年在厦门,报名的时候人数爆满,为了怕大伙来了没地方坐,他们还特地加了座椅,但等会开的时候,一半人没来。
大家对不收费的事情都不珍惜,他们想。
从那将来,即便再小的活动,亿欧也要卖门票。
他们发现,收了门票,活动的成效反而好起来了。
黄渊普给亿欧规划了三个迭代,目前仍然处在1.0年代,主如果媒体活动。
他感觉,亿欧的活动做得好,主要还是用户够精确。
精确度第一,品牌度第二,传播度第三。
黄渊普说,越精确的内容越容易搞线下活动。
影响普通用户是没办法商业变现的,所以要影响企业主,而亿欧覆盖的这类企业主,有个一同的特征就是产业升级。
也有一些参会的人提出建议:为了参会,出差过来,酒店、机票的成本都比你们这个门票贵多了,但你们会开完了就开完了,能否组织个参观、交流什么的?黄渊普感觉,这种需要也有道理,将来也会尝试做做社群。
他计划着,年底在北京搞一场更大的品牌活动,把亿欧的惊呼地位再确定一下。
理想主义黄渊普在亿欧搞了不少测试。
他跟团队说,亿欧要尝试管理者四年一个任期,之后把权利全部让给其他人。
等他四年任期一到,去查一下公司帐目。
假如没问题,就出个证明,黄渊普在任期间没什么那些问题。
大伙都说,你这个东西搞的太狠了。
从2016年开始,合作伙伴不再是黄渊普任命的,而是职员选举的。
候选人会上台演讲,下面人投票,现场计票,现场统计,现场公布。
他期望如此选出来的合作伙伴可以有一种心理,要为职员负责,而不仅仅是给老板干活。
但,如此的过程非常痛苦。
2016年的7月1号的选举,黄渊普曾期待的他当时的助理能被选上,结果出来了,大伙没选他。
即使不是你钟意的人选,只须你选上来的,就要把他当作合作伙伴来看。
有一次,他跟李双说,做事情要从职员的角度看,不可以只看我们的爱好。
李双感觉挺委屈的,我明明是为了公司好。
他还在公司搞了一个CSO(首席服务官)规范,让大伙轮流在前台值班,为的是提到职员的责任心。
创业前,黄渊普研究了不少创业公司,他发现,股权是不是集中就已经决定了一个公司能否做大。
不少公司做不下去,不是业务是什么原因,是团队,可以共苦不可以同甘。
没利益之前,大伙相安无事,一旦有了利益,勾心斗角就来了。
黄渊普刚开始有80%的股份,融了几次,还剩约48%股份。
他说,他计划拿出40%的股份作为一个大的股权池。
这40%就是代表了绝对的控制权,将来哪个控制企业的时候,这个投票权就是哪个的。
我是对名和利其实非常在乎的人,但这类东西我都可以让出去。
这可能代表一种社会理想吧。
黄渊普说。
下面,他还会兼职加入一只风险基金做合作伙伴,尝试更多有趣的事情。